监管层叫停、消费者不满 “免费赠险”真能达到营销目的吗?

免费赠险也许只是“诱饵”,其中可能暗藏套路。《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在非现场监管中发现,辖内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为规范财险市场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辖内各财险公司发布《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要求自通报下发之日起,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上述或类似模式短期健康险业务,已开展的公司要进一步自查整改,且自查整改问责情况应于8月31日前向监管局报送。


(资料图)

“魔方业务”暗藏玄机

你是否也曾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过这样的广告或者收到过类似的短信:“您有一份百万保障待确认”“每月1元起,最高600万保额”“低至每月0.6元起,最高600万元医疗保障”。但当你投保上述产品后,页面立即跳出“一键升级”“保障有待完善”等有类似示意的弹窗,引导你将此前的基础款百万医疗险升级到另一款常规的百万医疗险产品,保费也随之提高到每月几十元。

上述提到的业务被业界通称为“魔方业务”,主要是指在投保过程中保险方增加了一道流程被简化的“保单批改”环节,以免费赠险或低价产品引流后再引导用户升级保单。

《金融时报》记者日前在黑猫投诉上检索“免费赠险”字眼,发现有600余条投诉,部分涉及保险公司。从消费者的相关投诉来看,通常为在不知情、未同意的情况下,被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合作“免费赠送”保险,若没有要求退保,则会有业务员联系升级保障,或者投保其他产品。有消费者表示,被扣取保费长达一年多,期间没有收到任何短信提醒直接扣款,通过翻看支付宝账单发现莫名其妙的支出后才开始维权。

某保险公司在回应消费者“免费赠险”投诉时这样答复道,“此保险是我公司赠险,一般是客户通过网络平台自助领取,不涉及费用收取,公司会最大程度保护您的权益和信息安全。”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这种情况下,如果消费者拨通该公司的全国客服热线,可能会成功申请退保。但是,这依然无法消除消费者在前期因被动投保所产生的反感和困扰情绪,不仅保险营销没有成功,保险行业形象也遭到损毁,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有一些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领取赠险成功,每月还被扣款数十元保费,这无异于通过诱骗方式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四类风险不容忽视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原深圳银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就已对健康险“魔方业务”进行了摸底。《关于健康险业务开展情况的调研通知》指出,各公司需以截图或录屏等方式提供完整投保流程(从赠险/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业务到“升级”投保的全流程),重点展示转化客户“升级”投保健康险的重要信息告知等环节。就“升级”投保后的健康险业务退保(退保率)、公司投诉、监管投诉/举报情况与公司常规健康险业务进行对比分析,并提供相关材料。

此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的《通报》作为延续性举措,强调了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存在四大问题和风险。

首先,在产品开发管理层面,产品设计不符合开发要求、费率厘定不精确、开发人员履职不到位。“魔方业务”中使用的保险产品在常规产品基础上大幅扩大免赔额、赔付比例等费率调整系数的调整范围,依据此制定的“引线”保险方案实际保障程度较低。相关产品费率调整系数大部分设置为区间形式或是未明确各个调整因素的具体划分标准。部分业务涉及产品个人团体类别界定不清晰,条款约定与费率调整系数设置存在明显冲突,产品管理部门未做好产品跟踪评测、完善修订。相关产品费率调整系数大部分设置为区间形式或是未明确各个调整因素的具体划分标准。

其次,营销宣传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保险公司未充分告知重要投保信息和高退保率存在涉众风险。《通报》具体指出,对低保费条件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信息仅以较小字体说明甚至完全未说明,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次月后生效。另外,上述业务退保率相较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险业务高出超30个百分点,易引发大量投诉举报甚至群体性涉稳事件。

再次,业务经营管理粗放,保险公司核保自主性丧失、风控不到位。《通报》指出,该类业务使用的条款及费率、佣金等重要内容由分公司签署协议约定,且未明确合作使用及销售界面应展示产品的注册号或备案号等重要信息。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基本信息外,公司对风控模型等客户筛选标准并不掌握,未对合作机构筛选后推送的客户做实质性独立核保。此类业务签单即确认全部保费收入,以互联网方式展业保费规模短期迅速扩大,但受高退保率影响易出现持续负增长。

最后,费用问题极为突出,主要体现为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支付不合理保证金费用。具体来看,部分公司除支付经纪费外,以向与经纪公司具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风控激励费等形式,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

另外,部分公司向保险经纪公司承诺每月必须实现一定金额区间的月签单保费,并支付对应保证金,实际为在业务合作期内无偿提供资金供保险经纪公司使用。

保险机构为何热衷于开展“魔方业务”?

“通过短期健康险做‘引线’的原因是产品成本低、周期短,获客成本好控制。”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免费赠险就像“首月0元”投保的升级版,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销售这一单保险,赠送短期健康险其实是为了和客户建立联系,有利于下一步继续推销其他长期保险产品。

持续规范健康险市场

从百万医疗险、惠民保再到非标体可以投保的医疗险,短期健康险业务依托互联网渠道被大众熟知,却也在争议中疾走狂奔。

2021年,监管部门对于“首月0元”类产品大力整治。2021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规定“一年期及以下专属产品每期缴费金额应为一致”。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已下决心要彻底杜绝“首月0元”等互联网平台常见的促销方式。

同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各保险机构对于存在“首月N元”等问题的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全面下架。对于消费者,监管部门也多次发布风险提示,“首月0元”“零首付”“免费保障”“抽奖获取”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广告为营销引流模式,存在诱导营销、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

2022年8月,监管部门还叫停了某些险企与第三方合作的“药转保”业务。“部分公司与拥有互联网医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关联公司的相关业务集群开展合作过程中,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使用短期健康险产品实际承担已确诊客户发生频次确定、损失程度确定的医疗费用支出,异化了保险业务,使保险或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 原银保监会在向业内通报短期健康险业务风险时如是指出。

由于短期健康险多在网络渠道销售,套路式营销成为客户投诉的集中领域,这同时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渠道服务费用,导致其相关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提升。而如果综合成本率过高,保险公司可能无法长期经营该款产品,产品面临停售风险,最终还是消费者受到损失。

近年来财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财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分别高达34.2%、44.39%、47.67%和32.6%。但2021年和2022年,财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增速降为23.7%和14.66%。

据了解,目前只有深圳地区的健康险“魔方业务”被叫停,一些其他地方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仍在开展相关业务。短期健康险出现的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健康险落实长期化是大势所趋,而长期经营发展,又必须走“专业化”之路。一位大型健康险公司的管理层人士认为,专业道路始于人才,打造“保险+医疗+科技”的专业队伍可以推动健康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产品与定价方面,则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和需求,建立不同的需求体系,进而研发差异化的产品,且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定价。保险公司还应整合各类专业医疗资源,把所有医疗机构、检验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让客户的问题可以得到一次性解决。

此外,业内专家给消费者的建议是,在选择健康险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价格,还要关注产品的长期保障功能和保障水平。(记者 戴梦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