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不产一根毛线的“毛织之都”如何应对“洗牌”

拥有2万多家市场主体、全产业链年交易额超600亿元、吸纳就业20多万人……走进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毛织广告牌、门店和工厂目不暇接,犹如进入了一个“毛织世界”。

这个华南小镇,不产一根毛线,也不是毛衣的消费地,却有“全球每5件毛衣就有1件产自这里”的说法,被业界称为“世界毛织之都”。


(相关资料图)

面对国际市场动荡、订单竞争加剧的挑战,拥有40多年产业发展史的大朗毛织如何应变?能否续写危中寻机、转危为机的故事?曾是中国制造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将走向何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大朗的生产车间、交易中心、电商公司和设计平台寻找答案。

不舍昼夜:不产一根毛线却成为“毛织之都”

夜幕降临,大朗镇的街头巷尾灯火通明、一派繁忙:“针织服饰”“北极绒270色”“现货供应工厂直销”……街边各色广告牌纷纷亮灯,大街小巷内“家家毛线绕、户户织机响”,一辆辆载满纱线、毛织半成品的三轮车飞驰而过。这种车水马龙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初冬季节,大朗日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普通毛织衣物毫无用武之地,更别说保暖性更好的羊毛羊绒。但就在这样一个既不是原料产地,也不是消费市场的“两不靠之地”,却孵化出完备的毛纺织生产链条和商贸集散中心。

“1979年由港商建成第一家毛织工厂,主要是来料加工、产品外销。”东莞市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叶沛华说,经历多轮冲击和转型,目前大朗毛织产业内销比例已提升到40%以上,从纯生产为主的专业镇向涵盖生产、商贸等各环节的产业集群转变。

当地干部表示,虽然正常的生产步伐受到影响,但毛织产业整体上扛住了冲击、保持了稳定。

东莞升丽丝织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港资企业,产品全部外销,去年出口额1.8亿元,今年预计可达2.2亿元。公司副总经理秦淑军介绍,自2018年起公司关闭了包括上海、江苏盐城、广州在内的五家工厂,集中了订单,同时也在孟加拉国、越南建立了新的工厂。“我们的产品品质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很多国家工厂不能比的,这仍使我们保持了优势。”

有人关厂,也有人开新厂、扩大生产。在东莞市宏丰服饰有限公司,本报记者看到车间内数百台毛织机器正繁忙运转、前来拉货的运输车络绎不绝。

董事长李健明说,他从2000年的外贸加工开始,到2016年就拥有了自主品牌。今年新增两个厂区,前9个月营收业绩超过5000万元,已和去年全年持平。“市场压力的确很大,但无所作为就意味着退出,我从没想过放弃,一直在不停奋斗。”

大朗镇毛织管委会党支部书记任斌彬说,截至9月,大朗纺织服装市场主体比去年底增加了2320家,外贸出口虽略有下滑,但国内销售的增加填补了这一缺口。

直面洗牌:从“躺也能挣”到“突破痛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朗毛织较为重视生产环节,市场的旺盛需求让粗放式生产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有受访者笑称“市场好的时候,哪怕躺着也能挣钱”。然而,国际形势动荡让不少老客户减少了订单、海外竞争对手抢单势头迅猛、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输节奏无法保证……复杂的外部因素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存环境,大朗毛织也无法置身事外。

唯有进步,才有出路。大朗毛织“以求变应万变”,越是承压越能激发创新动力,在“痛点”中寻找突破点,不断抢抓先机、提升竞争力。

改变“放水养鱼”的传统思路。

当地干部坦言,过去毛织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放水养鱼”,虽然形成了较大产业体量和市场份额,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状态下,放任行业自行发展,会导致“鱼养不大、竞争力下降、市场萎缩”。

从去年底开始,东莞市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认定7个产业集群核心区,大朗毛织名列其中。大朗镇已成立毛织行业发展资金,市和镇两级财政配套资金2000万元已到位,重点对企业增产增效、品牌打造、开拓市场进行补贴。

大朗镇委书记郭怀晋说,大朗将用好这一集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和培养龙头企业,转变原来低端加工、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的升级步伐。

“竞争激化——需要更好产品——传统设备达不到要求——设备升级”,这是大朗历次设备更新升级的基本逻辑。

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朗毛织由电脑织机代替手摇机,使行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记者观察发现,当下大朗再次进入设备升级的关键期。

东莞市宏丰服饰有限公司花了3000多万元购买新设备。李健明说,“现在竞争更激化,新设备能大大提升产品性价比。我们买机器是为了开拓中高端市场,低端产品已经过剩了。”事实验证了他的判断:设备升级后,企业中高端产品销量倍增,利润更加可观。

除了不断迭代的电脑横机外,一体成型机正成为毛织行业的一个新趋势。

记者在东莞盈云贸易有限公司看到一款进口一体成型机,毛线输入机器6分钟就“吐出”一件完整毛衣,与上一代织机近60分钟出一件毛衣相比,相差一个量级。许多毛织企业加紧与设备商合作。

探索研发设计、线上销售的新业态。

低端加工已成一片红海,部分企业向研发设计发力。东莞市优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理念是:“做有科技的好纱线”。这家以加工起家的企业已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专注纱线研发,将生产环节发包给上游企业。

该公司总经理胡树理告诉记者,以前毛利不到10%,现在可达15%到20%。2020年营收不足3000万元,2021年超过4000万元,今年研发的亲肤绒等新产品很受市场欢迎,营收有望超过5000万元。

大朗镇毛一毛织商贸街上,几乎每家服装商铺都打造了自己的直播间。韩一服饰公司负责人陈彬豪说,两年前他将电商团队从广州迁至大朗,这里是生产源头,下单当天就能出货,竞争优势很明显。企业打造样品间,吸引直播团队“拎包入住”,内销平台和跨境电商可以全天候轮播。

集聚转型:传统专业镇“进化”需政策赋能

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无疑是制造业的拳头,但吸纳就业最多、中小微企业占主体的传统产业,不仅是很多人的营生,也直接关联百姓衣食住行的品质。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行业中拥有优势生产能力的“专业镇”,是我国多地经济的重要形态和发展支撑,由市场牵引的“集聚转型”已吹响冲锋号,传统制造再“进化”需要政策赋能再添一把助力。

“只有夕阳车间,没有夕阳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社会上仍存在“传统产业等同于夕阳产业、落后产业”的“认识误区”。从大朗毛织的发展可见,传统产业也有向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动力,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区需要更多资源支持。

东莞市委党校教授孙霄汉认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既有政策不少,但有的规定激励对象必须是“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或对企业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等提出较高要求,产业链高度分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指标。相关部门应切实根据传统产业现实状况,以产业集聚规模、带动就业能力、富民作用等为依据,制定更务实有效的政策。

另外,业界认为,传统专业镇有更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当下应针对短板弱项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生产、分工协作、快速反应是大朗毛织的强项,但研发设计、销售渠道等是弱项。

设界科技集团大湾区总经理冯永强、东莞在场文创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丽萍等企业负责人呼吁,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设备升级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大力培育创意工厂、设计师品牌,加强校企合作补齐人才短板,引导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和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川认为,要将传统产业整体打造成区域品牌,对研发、生产、品控都有更高要求,但唯有努力将区域品牌建设成为国际品牌,将“漫天星”聚成“一团火”,传统专业镇才有更光明的前景。

(记者车晓蕙、詹奕嘉、黄浩苑)

关键词: 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