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丨沈阳推进市民码多应用场景建设——“码”上是咋办成事的
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不少城市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辽宁沈阳自去年9月份启动“一码通城”建设以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民码与医保码的“双码融合”,在就医、就业、住宿、出行等多个场景为市民生活带来便利。不过,目前“一码通城”建设还存在诸多“卡顿”,数据壁垒、技术难关、场景落地等问题仍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资料图】
“以往去一个商场就得先下载一个对应场所的APP,现在‘一码通城’真高效!”沈阳华府天地停车场运营经理肖野感叹。
去年9月份以来,辽宁省沈阳市依托“盛事通”平台启动“一码通城”建设,以国家医保电子凭证为源码,创办发行了市民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民码与医保码的“双码融合”,其市民码创新应用等智慧城市建设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沈阳的探索给市民带来了哪些方便?“码”上是咋办事的?“码”上幸福源于哪?“码”上办事还存在啥问题?
“多码变一码”有啥实惠
怀孕第24周的顾建欣,近日来到沈阳市妇婴医院进行产前检查。来医院前,她已通过“盛事通”APP登录“好就医”平台预约挂号,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服务机前刷码确认后,根据智能提醒,无需排队便完成了就诊、开药,“以前去医院最打怵的就是来回排队,现在凭‘码’就诊方便多了”。
产科医师张琰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如果没有“好就医”平台,挂号就诊、划价付款、开药取药等环节孕妇至少要跑3趟。如有新补充的化验要求,跑的次数更多。现在,孕妇凭“码”就医,医生直接开处方单、开药,诊疗费及药费可由手机“盛事通”APP的虚拟账户通过信用支付,无需楼上楼下来回跑。就诊者离开医院后可以随时还款,缴清医保账户划转外需个人支付的部分。
“‘一码就医’带来的便利远不止‘无需排队’和‘先诊疗后付费’。”沈阳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和信息处副处长杨程列举了一个明显变化:沈阳已有31家医院(医保)实现“一码就医”功能,患者就医不再需要下载多家医院的APP。“好就医”平台还开通了“急重症资金垫付”等特色功能,支付时优先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不足部分使用个人信用额度,从就诊之日起56天内还款可享受免息待遇。
“好停车”是沈阳“一码通城”另一个应用较多的场景。9月23日上午,来沈阳华府天地办事的宫大庆开车进出停车场,停车场自动识别车牌号、自动抬杆、无感通行。早就注册市民码的宫大庆已经习惯“一码通行”带来的快意,“不用忙着在手机上输入车牌号、扫码支付,就像高速口ETC通行一样便捷”。
“畅行无阻的停车场只是智慧城市的一角。”沈阳市城乡建设局交通建设管理处处长谢宇介绍,沈阳“一码通城”的所有服务都不寻求盈利。拿“好停车”软件设计和信息采集来说,政府部门把缓解停车难视为首要工作,以便民利民作为最终目标。为此,沈阳已将行车、泊车等自主采集的基础信息上传到“盛事通好停车”平台,同时无偿分享给商用导航平台,为市民实时精准推送全市各个停车场的泊位状况,从而实现车位预约和泊位共享,最大程度匹配泊位供需。目前,沈阳公共停车场空置率已由45%降至20%左右。
捷安泊有限公司是一家停车场运营管理企业,在沈阳经营着300多个停车场,日均泊车3万多台次。该公司产品总监苏泽楠说,停车场当然希望车位被高效利用,“好停车”平台解决了车主和车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给市民和企业带来了方便实惠。
除了就医、停车,“码”上还能办多少事?沈阳市信息中心副主任马骏向记者一一道来。目前,沈阳“一码通城”已实现扫码补贴、扫码就医、扫码救治、扫码停车、扫码登记等18项服务功能。市民扫一码而通全城,住宿、停车、游园、借阅等可以无感畅行,省去在各个APP反复找“码”的繁琐。持市民码还可以一键享受消费券、就业补贴等真金白银的惠民红利。运行不到一年,沈阳市民码日活跃用户即达200万人。“因以自愿为原则,沈阳的市民码注册量虽然逐步提高,但目前还没做到全覆盖。”马骏说。
有多少市民扫码获益?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怎么办?沈阳市大数据局局长刘智勇介绍,为确保广覆盖,沈阳市民码实行电子码为主、物理码为辅的双载体模式,充分考虑“一老一幼”群体需求。截至目前,市民码累计办理830万人,其中,通过下载“盛事通”APP获取电子码786.8万人,通过办理实体IC卡获得物理码43.8万人。
“码”上幸福靠什么
同刷码“秒入公园”“秒住宾馆”“秒杀优惠”等生活便利相比,从沈阳工程学院毕业后开始创业的陈旭认为,“码”上求助解决了企业办事难题,带来的是更深层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前不久,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登录“盛事通好诉求”,反映自己创业应享未享孵化器场租补贴政策的诉求,诉求当月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一码通城”靠什么给居民、企业带来好办事的幸福感?沈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揭秘”,“一码在手,通行沈城”便捷高效的强大后援,是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及机关运行“一网协同”的合力支持。因市民码一人一档,全市域、全事项通用,市民办理个人事务时,无需重复填报纸质或电子表单。比如,市民通过点击“盛事通好政策”,目前已申领各种补贴资金1.78亿元,另有惠企资金发放2.3亿元。不见面的“政策直达”,建立在实现全市统一的惠民、惠企政策信息汇聚等后台数据共享,以及兑现服务“零申报”“秒到账”等后台各职能部门协同办事的基础上。
“没想到点开APP,就把孩子出生证明、落户等一次性办妥了。”沈阳和平区长白街道居民邹晓雨说。
高效好办事的硬件基础是数据共享。沈阳市营商局局长刘晓虹介绍,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从小切口入手,公积金提取、不动产过户等36件便民服务“关键小事”已上线应用。记者在沈阳市于洪区办税服务厅看到,纳税人通过APP指上办税的同时,还可掌上完成2023年度医疗保险参保缴费。
这样的效率,源于今年沈阳市适度、超前建设部署了“数字云底座”,在辽宁省率先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沈阳全市视频融合平台已上线运行,现已接入8万余路视频信号,城管、建设、公安等部门视频资源实现互联共享。同时,沈阳建成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5个基础信息库,建设健康保障、监督治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等24个主题库。强化数据归集、共享,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全市62个部门214个业务系统、县(区)联通,累计归集数据信息超过65亿条。打通国家级、省级重要数据接口161个,公安、医保、民政等市直部门完成1584项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按需共享2.4亿次,累计推送数据57亿条。
“没想到好政策直接送上门了。”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向军说,企业近年来获各类政策支持超过4000万元。
高效好办事的软件基础是环境优化。沈阳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金翔介绍,本着“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沈阳大力实施“一联三帮”,即联系上万家企业,帮助企业落实政策、解决问题、转型发展。通过“惠帮企@链上沈阳”智慧平台,精准推送政策近15万次,惠及3900余户企业;累计有2.3万名干部送政策上门,兑现惠企政策资金120亿元;为各类市场主体解决诉求1.1万件。
马骏说,幸福感就从一个个具体场景中来。打开“好就业”,可以看到“沈阳业市”随时发布的招聘信息,平台月均浏览点击量达2.6万余人次。打开“好养老”,可以看到政府开发的远程智能监测、安全协助等智能化服务,持有电子服务卡的5900多名老年人,已享受到“点单式”上门服务万余人次……
“‘一码通城’根本在于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实地调研时说,聚焦就医、停车、旅游、政策直达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让市民群众共享数字沈阳建设成果,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问需于民,充分考虑不同需求,跟进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码”上还有啥问题
作为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探索,沈阳“一码通城”建设为市民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不过也要看到,“多码变一码”并非易事,背后仍有不少困难待解。“一码通城”的应用推广还存在哪些卡顿?“一码通城”是否具有向省内外推广的普及性?
马骏介绍,沈阳最开始设计的“一码通城”应用场景涉及20个方面,但目前市民应用较为集中的场景仅有10个。扫码乘公交地铁、扫码入园入住等还没有实现广覆盖,扫码借阅、扫码急救等正待开展。
“有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利益条块分割的因素。”马骏告诉记者,有些不单纯以公益为目的的APP在给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隐含着排他性合作要求。以扫码乘车为例,目前沈阳只有两条新开的公交线路可以实现扫市民码乘车,其他公交线路因与其他合作方存在未到期的既有合作协议,还不能兼容市民码。扫码入园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有部分公园开放应用市民码,一些公园的经营者对门票结算更愿意接受现金或电子支付。
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彻底打通“码”壁垒?作为沈阳“一码通城”的技术支持方和数字政府的总集成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沈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蒲永清认为,技术并非影响“一码通城”落地推广的根本因素。沈阳已成功解决了医保码在线应用、地铁码公交码离线应用的技术冲突,下一步需要推动民生领域数据依法安全有序开放,进一步消除数据孤岛。
“试点就是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的过程。”马骏说,“一码通城”尚无国家标准,市民码以医保码、社保码还是交通码为源码,构成密钥的字节多少不一,是否包含个人身份信息也不尽相同,不同城市也会有不同路径。试点探索若想契合未来的国家标准,就要具备拓展应用的关联性、兼容性技术解决方案。沈阳提前考虑到了这一点,市民码采用国密算法标准和国家金融体系技术标准,同时兼顾地铁、公交体系技术要求,保障了市民码技术体系的前沿性、通用性和安全性。
全面提速、完善的“一码通城”建设正在路上。接下来,沈阳将全面加强架构优化、功能拓展、运行保障、安全监控、应用推广等,逐步构建“人、地、物、事”全领域、全链条电子码应用体系,加速实现政务服务一码通办、公共服务一码通用、商务服务一码通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孙潜彤)
【调查手记】“一码通城”惠百姓
作为市民,当然希望大事小情都能“一码通城”、一“码”当先。辽宁沈阳市民码的推广应用,避免了电子码应用体系的多元设置和重复建设。这是方向,更是好事。但从沈阳的实践看,仍有不少应用场景没有落地,诸多领域不肯接入,好事为何多磨?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试点“一码通城”的城市并不多,而且大多停留在一“码”乘车等为数不多的场景体验。本地各种“码”互不兼容的中梗阻,多半出自部门利益固化考量,并非技术原因。想象一下,如果每个部门、每个企业面向公众都设置一个公众号,都需要下载各自的APP,恐怕手机屏被塞满了也装不下。信息时代,打破面向公众服务的非涉密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从公众接受程度看,“一码通城”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应用场景多多益善,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正如沈阳自我定位的那样,“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这是科学的态度。贪大求全,反而容易虎头蛇尾。
从试点推广价值看,以医保码为源码融合市民码,这个路径目前看并非唯一选项。如果全国大多数城市将来也加入“一码通城”队伍,可遵循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国家标准不采用沈阳的方案,沈阳的试点探索会不会推倒重来?好在沈阳“一码通城”技术方案在兼容性和拓展性上做了充分准备,为向其他城市推广普及增添了更多可能。
关键词: